Page 119 - 長庚科技大學 台灣營養學會 第51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
P. 119

食農系統轉型與永續健康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ransforming Agri-Food Systems for Sustainable Health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華仁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台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面對全球環境與社會問題,永續健康的理念愈加重要。它強調尊重
                     生態承受能力、促進社會公平,並呼籲改變生產與生活方式,以保障現
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與未來世代的環境與人類健康。而食農系統正處於這場轉型的核心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當今農業面臨多重危機:能源價格高漲導致農藥、化肥與運輸成本上
                     升;農藥、化肥的過度使用不但傷害環境與人類的健康,還釋放溫室氣
                     體造成氣候變遷而影響農作物收成。糧價與能源價格波動與地緣政治事
                     件密切相關,更讓糧食供應更加脆弱。慣行農業依賴化學肥料與農藥,
                     化肥會改變土壤微生物生態,降低有機質,釋放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,
                     導致水域優養化,也可能產生 PM2.5 懸浮微粒;農藥降低生物多樣

                     性,嚴重傷害土壤與環境的健康,而各國政府「農藥殘留容許量」的管
                     理方式則忽略農藥「環境賀爾蒙」與「雞尾酒」的效應,可能導致人體
                     慢性病。此外,近代農業高度集中於少數作物與偏重產量,降低了食物
                     多樣性與營養價值。改變食農系統乃是解方。在農業生產方面,泛有機
                     農業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;該等友善環境農法有助於提高土壤有機質,
                     以及提高土壤生物多樣性,在無化學肥料與農藥的使用下仍能維持一定
                     產量,也可維護環境健康。有機產品的有害成分較少,而有益成分較
                     多,菌種多樣性與益菌數也較高,有助人體腸道健康。在消費者飲食方

                     面,「少肉多豆」、「低碳足跡」、「節約零浪費」等習慣能有效減少
                     食農系統的溫室氣體釋放。EAT-Lancet 報告將各種豆類納入每日飲食
                     的蛋白質來源,有助於在減少肉類攝取下維持健康。台灣逐漸發展各種
                     泛有機的友善農業模式,如樸門農法、自然農法、生態農法等,並透過
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平貿易、社區協力農業(CSA)等模式,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消費者透過第三方驗證、第一方心證、第二方查證、以及第三分查證的
                     方式,能夠取得健康的食材。對外食者而言,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也推動
                     「綠色餐廳」制度,鼓勵使用當地當季、有機與友善食材,並考量資源
                     耗損與環境衝擊。透過支持泛有機農業與永續飲食,消費者可以成為改
                     變的一環,與農民攜手為永續健康耕耘一條更友善的道路。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
   114   115   116   117   118   119   120   121   122   123   1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