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98 - 長庚科技大學 台灣營養學會 第51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
P. 98
由倡議到功效與效能之路
Ways from Advocacy to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
曾明淑
傳統的營養或健康教育通常單向地提供改善健康營養狀況的知識;
而倡議(Advocacy)除了可補足此種知識缺口外,更提供了另一種激勵
社會或政策性的改變以改善人們的健康行為。倡議不僅傳遞訊息,更透
過民主的過程利用政策來改變體制與環境。在國內營養界的努力之下,
去年(2024)通過的「營養與健康飲食促進法」,即為倡議的一個成功
案例。然而,營養倡議的終極目標在創造一個可以改變國人營養健康的
政策,真正的目的在國人飲食行為的改變與健康狀況的改善。傳統的營
養教育著重在營養認知的傳授與改變,期待透過正確的營養認知,提昇
營養態度,進而改變飲食行為;而食物的選擇以及飲食行為的養成,往
往不盡然依著認知→態度→行為的路徑。近年來,營養教育已將改變飲
食行為作為教育的目標。因此,評量一個營養教育的成效指標,不再僅
僅是營養知識的提升,自我效能(self-efficacy)或功效的增強以及飲食行為
的改變亦應涵蓋;營養相關疾病罹患率的降低則可以是整個營養改善計
畫的重要效能(effectiveness)指標。飲食行為不僅受到個人對食物的喜
好、信念、態度、知識與技巧所影響,社會及環境更常是重要的決定因
子(determinants)。認識與調整這些影響或決定因子,改善國人飲食行
為,即是由倡議走向效能所必須採取的策略與方法。不同年齡層的飲食
行為有不同的影響因子,較小兒童飲食行為受家庭影響較大,父母飲食
行為、對食物的認知、教養方式、家中飲食供應、家庭經濟等都是重要
影響因子。較大兒童或青少年多了飲食自主性,除了家庭因素的影響外,
其在學校、餐廳、商店、聚會等不同場域的食物選擇各有不同的影響因
子,如:課業、同儕、時間壓力、食物價格、可獲性、可近性等等。近
年亦有不少針對食品廣告行銷及社群媒體,如:臉書、IG、X、短影音等
對兒童或青少年飲食選擇的研究發表。有研究指出成人在壓力下,會減
少健康食物,增加不健康食物的攝取。現今社區老人獨食比率增加,獨
食與老人憂鬱、生活品質以及飲食品質均有相關,可見共食這項社會環
境因子可能影響老人食物的選擇與健康狀態。綜上,除了個人的營養認
知外,個人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因子對個人飲食行為改變有著相當重要的
地位;在規劃飲食行為改善策略時,應考慮如何排除障礙(barrier)、增
強促進因子(facilitator)、建置支持環境系統,才能真正達到改善營養健
康的終極目標。
Key words: advocacy, efficacy, effectiveness, determinants, barrier, facilitator
80